什么是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妊娠中晚期特有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和胆汁酸升高。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可能与激素水平变化、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肝脏代谢异常、免疫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皮肤瘙痒、黄疸、尿色加深、疲劳乏力、食欲减退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针对性治疗。
1、激素水平变化
妊娠期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干扰肝脏胆汁酸代谢,导致胆汁淤积。这类患者通常无基础肝病,瘙痒症状多从手掌脚掌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日常需避免抓挠皮肤,穿着宽松棉质衣物,保持皮肤湿润。若症状加重,可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腺苷蛋氨酸注射液等药物改善胆汁排泄。
2、遗传因素
部分患者存在ABCB4或ABCB11基因突变,导致胆汁酸转运蛋白功能缺陷。这类患者可能有家族史,妊娠期胆汁酸水平常超过40μmol/L。建议孕前进行遗传咨询,孕期密切监测肝功能。治疗可选用熊去氧胆酸片联合S-腺苷甲硫氨酸肠溶片,必要时需提前终止妊娠。
3、环境因素
高脂饮食、微量元素缺乏可能诱发或加重胆汁淤积。患者常伴大便颜色变浅、右上腹隐痛。日常需低脂饮食,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避免接触化学制剂。医生可能开具消胆胺散剂吸附胆汁酸,或使用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促进胎肺成熟。
4、肝脏代谢异常
妊娠期肝脏代谢负担加重,可能导致胆汁酸合成与排泄失衡。这类患者转氨酶轻度升高,瘙痒夜间加重。需保证充足睡眠,左侧卧位减轻子宫对肝脏压迫。治疗可选用茵栀黄颗粒利胆退黄,联合复方甘草酸苷胶囊保肝。
5、免疫功能紊乱
妊娠期免疫耐受改变可能引发自身免疫性肝损伤,表现为胆汁酸和转氨酶同步升高。患者可能伴关节酸痛、皮疹等症状。需避免感染诱发免疫反应,医生可能评估后使用泼尼松龙片控制炎症,严重时需血浆置换。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应每日记录胎动,每周监测胆汁酸和肝功能指标。饮食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食物,如鱼肉、西蓝花、燕麦等,避免动物内脏和油炸食品。保持适度活动如孕妇瑜伽或散步,避免久坐加重胆汁淤积。出现胎动异常、持续瘙痒或皮肤黄染加重时需立即就诊。产后多数患者症状可自行缓解,但再次妊娠复发概率较高,需提前告知医生病史。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