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护理方法
肠梗阻可通过胃肠减压、禁食禁水、静脉补液、腹部按摩、手术治疗等方式护理。肠梗阻通常由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肠道肿瘤、粪石阻塞等原因引起。
1、胃肠减压
胃肠减压是肠梗阻的基础护理措施,通过插入胃管抽吸胃肠道内的气体和液体,减轻肠腔压力。护理时需保持胃管通畅,定期观察引流液性状和量。该方法适用于机械性肠梗阻早期,可缓解腹胀、呕吐等症状。若引流液出现血性或粪渣样物质,需警惕肠坏死可能。
2、禁食禁水
完全禁食禁水可减少肠道内容物积聚,降低肠管扩张程度。护理期间需严格监督患者执行,通过静脉营养维持机体需求。该措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急性肠梗阻,尤其对麻痹性肠梗阻至关重要。禁食时间根据病情恢复情况调整,通常需持续至肛门排气排便恢复。
3、静脉补液
静脉补液能纠正肠梗阻导致的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护理需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调整补液速度和成分。该措施针对频繁呕吐引起的脱水尤为必要,补液量应根据失水量动态计算,同时注意补充钾、钠等电解质。
4、腹部按摩
轻柔的顺时针腹部按摩可促进肠蠕动恢复,适用于不完全性肠梗阻或术后早期。护理时手法需轻柔,避开手术切口和压痛部位。每次按摩15-20分钟,每日2-3次。若按摩后腹痛加剧或出现腹膜刺激征,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
5、手术治疗
手术适用于绞窄性肠梗阻或保守治疗无效者,常见术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肠造瘘术等。术后护理需观察腹部体征、引流液性质和切口愈合情况。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预防肠粘连复发,术后48小时内应开始床上翻身活动。
肠梗阻患者恢复期应遵循流质-半流质-普食的渐进饮食原则,避免食用糯米、竹笋等难消化食物。每日保持适量活动,如散步30分钟,促进肠蠕动恢复。注意观察排便情况,若出现腹胀、呕吐复发需及时就医。长期便秘者可通过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预防复发。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什么是肠梗阻肠梗阻什么症状
- 2 什么是肠梗阻
- 3 肠梗阻有什么反应
- 4 肠梗阻是怎么引起的
- 5 肠梗阻是如何造成的
- 6 肠梗阻怎么引起的
- 7 什么是肠梗阻导致肠梗阻的原因有
- 8 肠梗阻是怎样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