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特点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特点有发热、口腔疱疹、手足臀部皮疹、传染性强、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
1、发热
手足口病初期多表现为中低度发热,体温多在37.5-39摄氏度之间,可能伴随食欲不振、乏力等全身症状。发热通常持续1-3天,若出现高热不退或反复发热超过3天,需警惕重症可能。家长需注意监测患儿体温变化,避免过度包裹衣物,可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方式。
2、口腔疱疹
口腔黏膜会出现散在的疱疹或溃疡,多见于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疱疹初期为红色小斑点,随后形成灰白色疱疹,破溃后形成溃疡,可能影响患儿进食饮水。家长可给患儿准备温凉流质食物,避免酸性或刺激性食物,必要时使用康复新液等药物缓解疼痛。
3、手足臀部皮疹
特征性皮疹多出现在手掌、足底及臀部,表现为红色斑丘疹或疱疹,直径2-5毫米,周围有红晕,疱疹壁厚不易破溃,通常不痒不痛。皮疹多在3-5天内自行消退,不留瘢痕。家长需保持患儿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导致继发感染。
4、传染性强
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在患儿粪便中可存活数周。潜伏期多为3-7天,发病后1周内传染性最强。幼儿园等集体单位易发生聚集性疫情,家长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对患儿衣物、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
5、多见于儿童
5岁以下儿童占发病总数的90%以上,这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卫生习惯较差有关。3岁以下幼儿更易发展为重症,可能出现脑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成人感染多表现为无症状或轻微症状,但仍具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患儿应居家隔离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天,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对门把手、玩具等物品进行消毒。饮食宜选择牛奶、米粥等温凉流质食物,避免过硬过烫食物刺激口腔溃疡。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但无须刻意补充营养剂。若患儿出现持续高热、精神差、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症状,家长需立即送医治疗。平时培养儿童勤洗手、不共用餐具等卫生习惯,流行季节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相关推荐
02:27
02:11
01:39
02:36
02:06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科普文章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 1 手足口病是怎样造成的
- 2 什么是手足口病?
- 3 什么是手足口病
- 4 手足口病严重吗
- 5 手足口病的特点
- 6 手足口病怎么造成的
- 7 手足口病怎么引起的
- 8 手足口病是如何造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