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气短如何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气短可通过调整生活方式、药物治疗、氧疗、心脏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气短通常由心肌损伤、心脏负荷过重、心律失常、心脏结构异常、感染等因素引起。
1、调整生活方式
限制钠盐摄入有助于减轻水钠潴留,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克以内。保持适度活动如散步,避免久坐或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可减少心脏负担,肥胖者需控制体重。睡眠时抬高床头能缓解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2、药物治疗
呋塞米片可促进水分排出缓解肺淤血,地高辛片增强心肌收缩力,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改善心室重构。美托洛尔缓释片降低心肌耗氧量,螺内酯片抑制醛固酮作用。需定期监测电解质和肾功能,避免自行调整剂量。
3、氧疗
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需持续低流量吸氧,流量控制在1-2升/分钟。长期氧疗可改善组织缺氧,便携式制氧机适合居家使用。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二氧化碳潴留, COPD合并者需严格控制氧流量。
4、心脏康复训练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有氧运动如踏车训练,每周3-5次,每次20-30分钟。运动强度以Borg评分12-13级为宜,同时配合呼吸肌训练。训练前后监测心率血压,出现胸痛立即停止。循序渐进提高运动耐量。
5、手术治疗
冠状动脉搭桥术改善心肌供血,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纠正传导异常。严重瓣膜病变需行瓣膜修复或置换术,终末期患者考虑心脏移植。术前需全面检查评估手术风险,术后规范抗凝治疗预防血栓。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应每日监测体重变化,3天内体重增加2公斤以上需就医。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诱发症状,流感季节提前接种疫苗。饮食选择易消化低脂食物,少食多餐减轻胃肠负担。记录症状变化日记,复诊时携带用药清单和检查报告。家属需学习急救措施,备好应急药物和氧气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