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性直肠炎临床表现
放射性直肠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直肠出血、里急后重、腹痛、腹泻、黏液便等。放射性直肠炎是盆腔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通常由放射线对直肠黏膜的直接损伤引起。
1、直肠出血
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常出现便血,血液多为鲜红色或暗红色,出血量可从少量血丝到大量便血不等。直肠黏膜在放射线作用下发生充血、水肿、糜烂,严重时可形成溃疡,导致血管破裂出血。出血程度与放射剂量、照射范围及个体耐受性有关。
2、里急后重
患者常有排便不尽感,频繁产生便意但排便量少。这是由于放射线导致直肠黏膜敏感性增高,直肠壁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所致。症状可持续数周至数月,严重时影响日常生活。
3、腹痛
放射性直肠炎引起的腹痛多位于下腹部,呈隐痛或绞痛,排便后可能加重。疼痛源于直肠黏膜炎症刺激和肠管痉挛,严重时可伴有全腹压痛。腹痛程度与炎症范围相关,夜间可能加重。
4、腹泻
患者排便次数明显增多,粪便呈水样或稀糊状,每日可达10次以上。放射线损伤导致肠道吸收功能下降,肠液分泌增多,同时炎症刺激加速肠蠕动。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5、黏液便
粪便中常混有大量黏液,有时可见坏死黏膜组织脱落。直肠黏膜在放射损伤后分泌亢进,同时上皮细胞修复过程中产生大量炎性渗出物。黏液便可能伴随恶臭,提示可能存在继发感染。
放射性直肠炎患者应注意保持肛周清洁,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选择低渣饮食以减少肠道刺激。适当补充益生菌有助于维持肠道菌群平衡,严重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或营养支持。日常可记录排便情况和症状变化,为后续治疗提供参考依据。避免久坐和剧烈运动,减轻盆腔压力,促进直肠黏膜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