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淀粉样变性如何护理
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需通过日常监测、药物管理、饮食调整、适度运动和心理支持等方式护理。心脏淀粉样变性可能与遗传、免疫异常、慢性炎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症状。
1、日常监测
患者需定期监测心率、血压和体重变化,记录每日症状如气短、水肿等。出现心率异常或体重短期内明显增加时,可能提示病情进展,应及时就医。家属可协助患者使用家用血压计、血氧仪等设备,避免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诱发症状加重。
2、药物管理
严格遵医嘱服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片、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缓释片等药物,不可自行调整剂量。药物可能引起低钾血症或低血压,需定期复查电解质和肝肾功能。若出现头晕、肌无力等不良反应,应立即联系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更换药物方案。
3、饮食调整
采用低盐优质蛋白饮食,每日钠摄入量控制在2000毫克以内,适量选择鱼肉、鸡蛋白等易消化蛋白。限制腌制食品和加工肉类,避免加重水肿。合并肾功能不全时需控制液体摄入量,每日饮水不超过1500毫升,可分次少量饮用。
4、适度运动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有氧运动,每次不超过30分钟。运动时心率不宜超过最大心率的60%,出现胸痛或呼吸困难应立即停止。卧床患者可进行踝泵运动预防血栓,每日3组,每组10次。
5、心理支持
疾病可能导致焦虑抑郁情绪,家属应鼓励患者参与社交活动,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加入患者互助组织有助于获得情感支持,避免因心理压力加重心脏负荷。医护人员需定期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及时干预负面情绪。
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需长期保持每日7-8小时规律睡眠,睡眠时可抬高床头15度减轻夜间呼吸困难。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呼吸道感染,接种流感疫苗和肺炎疫苗。每3-6个月复查心脏超声和血清标志物,随身携带急救药物和病情说明卡以备突发情况。护理过程中需观察尿量变化和下肢水肿程度,出现端坐呼吸或意识改变需紧急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