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血肿怎么办
新生儿血肿可通过观察护理、物理治疗、药物治疗、穿刺抽吸、手术清除等方式处理。新生儿血肿通常由产道挤压、凝血功能障碍、血管损伤、分娩方式不当、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观察护理
对于体积较小的头皮血肿,多数可自行吸收。家长需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避免按压血肿部位。每日测量头围并记录血肿大小变化,通常2-4周内逐渐消退。哺乳时注意调整体位避免压迫血肿区。
2、物理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可对稳定期血肿进行冷敷处理,使用医用冰袋隔纱布敷于血肿处,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72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吸收,温度控制在40℃以下。操作时需避开囟门区域。
3、药物治疗
伴有凝血异常者可遵医嘱使用维生素K1注射液、氨甲环酸注射液等止血药物。合并感染时需用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血肿压迫症状明显时可短期使用甘露醇注射液降低颅内压。
4、穿刺抽吸
适用于持续增大或直径超过5厘米的血肿。在严格消毒条件下,用细针穿刺抽出积血,术后加压包扎24小时。需监测血红蛋白变化,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维持循环稳定。该操作须由新生儿科医师执行。
5、手术清除
对引起颅骨凹陷骨折的巨大血肿或合并活动性出血者,需行血肿清除术联合硬膜修补。术后需在NICU监护生命体征,预防性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手术时机需根据患儿全身状况综合评估。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避免剧烈摇晃新生儿,哺乳时采用45度斜抱姿势。每日检查血肿部位皮肤是否出现红肿热痛等感染征兆,记录患儿精神状态与吃奶量变化。出院后定期随访头颅B超监测吸收情况,按医嘱补充维生素K预防迟发性出血。保持室内温度24-26℃,湿度50%-60%有利于恢复。发现血肿突然增大、出现喷射性呕吐或抽搐等异常时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