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是一种由肠道病毒或腺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眼病,主要表现为结膜充血、水肿、眼睑肿胀及结膜下出血。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具有起病急、传染性强等特点。

1、病因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主要由肠道病毒70型和柯萨奇病毒A24型变异株引起,腺病毒8型、19型等也可致病。病毒通过污染的手、毛巾、游泳池水等接触传播,潜伏期通常为1-2天。患者眼部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病毒,是主要传染源。
2、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突发眼红、异物感、畏光、流泪及大量黏液脓性分泌物。结膜明显充血水肿,严重者可出现结膜下点状或片状出血。部分患者伴有耳前淋巴结肿大,儿童可能出现发热等全身症状。症状通常在发病后3-4天达到高峰。
3、诊断
根据典型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接触史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包括结膜刮片病毒分离培养、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病毒核酸等。需与细菌性结膜炎、过敏性结膜炎等疾病鉴别,细菌性结膜炎分泌物多为脓性,过敏性结膜炎常伴明显瘙痒。
4、治疗
治疗以局部抗病毒药物为主,如更昔洛韦滴眼液、阿昔洛韦滴眼液等。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加用左氧氟沙星滴眼液、妥布霉素滴眼液等抗生素。冷敷可缓解症状,严重者可短期使用低浓度糖皮质激素滴眼液。患者需隔离治疗,避免交叉感染。
5、预防
预防措施包括勤洗手、避免用手揉眼、不共用毛巾等个人物品。流行期间避免前往游泳池等公共场所。患者使用过的物品需煮沸消毒或日光暴晒。学校等集体单位出现病例时应及时隔离患者,加强环境消毒。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患者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用眼。饮食宜清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等,有助于角膜修复。患病期间应暂停佩戴隐形眼镜,痊愈后需更换镜片及护理液。若出现视力下降、剧烈眼痛等症状需及时复诊,警惕角膜并发症的发生。日常保持良好卫生习惯是预防该病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