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疾病有哪些症状
直肠疾病常见症状主要有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肛门疼痛、里急后重、肛门坠胀感等。直肠疾病可能与炎症、肿瘤、肛周病变等因素有关,需结合肠镜等检查明确诊断。
1、排便习惯改变
直肠疾病患者常出现腹泻与便秘交替,或排便次数增多。炎症性肠病可能导致黏液便,直肠肿瘤可引起进行性便秘。这类症状与直肠黏膜受刺激或肠腔狭窄有关,需通过饮食调整改善,必要时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蒙脱石散等药物调节肠道功能。
2、便血
鲜红色血便多提示直肠下端病变,如痔疮出血呈滴状或喷射状,直肠息肉出血常混于粪便表面。直肠癌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伴黏液。肛门镜检查可鉴别出血来源,痔疮可外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肿瘤需手术切除。
3、肛门疼痛
肛裂疼痛呈刀割样,排便时加重;肛周脓肿表现为持续性跳痛伴发热。前者可通过高锰酸钾坐浴缓解,后者需切开引流。直肠癌晚期侵犯神经时可能出现顽固性疼痛,需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控制。
4、里急后重
直肠炎症或肿瘤刺激导致排便不尽感,患者频繁如厕却仅排出少量黏液。溃疡性直肠炎需用美沙拉嗪栓剂,直肠脱垂可通过提肛运动改善,严重者需手术固定。
5、肛门坠胀感
直肠黏膜脱垂或盆腔肿瘤压迫可引起下坠不适,久坐加重。痔核脱出需手法复位,盆腔肿瘤需CT评估后行根治术。日常避免久蹲久坐,温水坐浴有助于缓解症状。
出现上述症状应记录排便情况及伴随表现,避免辛辣刺激饮食,保持肛门清洁。建议及时进行直肠指检和肠镜检查,炎症性疾病需规范用药,肿瘤性疾病应早期干预。日常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久坐和过度用力排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