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是怎样的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肠道发育异常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管持续痉挛和扩张。该病可能与遗传因素、胚胎期肠道神经嵴细胞迁移障碍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新生儿胎便排出延迟、顽固性便秘、腹胀及呕吐等。
1、遗传因素
部分先天性巨结肠患者存在RET基因突变等遗传异常,这类病例可能伴随家族聚集现象。对于存在相关基因突变的患儿,建议家长在孕期进行遗传咨询,出生后需密切观察排便情况。确诊后可通过直肠活检明确病变范围,治疗方案需根据肠段受累程度制定。
2、神经发育异常
胚胎期肠道神经嵴细胞迁移受阻会导致病变肠段神经节细胞缺如,使肠管失去正常蠕动功能。这种情况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患儿出生后24-48小时无胎便排出,腹部X线可见肠管扩张。诊断需结合肛门指诊、钡剂灌肠造影等检查,轻症可采用扩肛治疗。
3、肠梗阻表现
病变肠段持续性痉挛会引起低位肠梗阻,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腹胀、胆汁性呕吐。腹部触诊可触及粪块,听诊肠鸣音减弱。这种情况需要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充营养,并尽快通过直肠吸引或灌肠缓解梗阻,必要时需急诊手术切除病变肠段。
4、继发并发症
未及时治疗的患儿可能发生小肠结肠炎,出现发热、血便、电解质紊乱等危重表现。这种情况需立即住院,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抗感染,同时纠正水电解质失衡。严重病例可能需肠造瘘术过渡,待病情稳定后再行根治手术。
5、手术治疗
对于长段型或全结肠型病例,常采用Soave或Duhamel等拖出术式。术后需定期扩肛防止吻合口狭窄,使用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调节肠道菌群。家长应注意观察患儿排便频率和性状,术后早期可能出现大便失禁,通常6-12个月后可逐渐改善。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日常需保持高纤维饮食,适量食用西梅泥、火龙果等促排便食物。家长应记录每日排便情况,定期进行肛门直肠功能评估。术后患儿需长期随访,监测生长发育指标,避免出现肠粘连或梗阻等远期并发症。建议建立规律的排便训练计划,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辅助通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