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骨质增生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脊椎骨质增生的症状主要包括局部疼痛、活动受限、神经压迫表现等,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脊椎骨质增生可能与年龄增长、慢性劳损、外伤、代谢异常、遗传等因素有关。
1、局部疼痛
脊椎骨质增生早期常表现为受累椎体周围持续性钝痛,晨起或久坐后加重,活动后稍缓解。疼痛可能与骨赘刺激周围软组织或关节囊有关。轻度疼痛可通过热敷、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中重度疼痛需遵医嘱使用盐酸曲马多片等镇痛药物。
2、活动受限
颈椎骨质增生可能导致颈部转动困难,腰椎病变则影响弯腰动作。骨赘直接机械性限制椎体活动度,伴随周围肌肉保护性痉挛。建议通过低频脉冲电刺激等物理疗法改善血液循环,配合关节活动度训练,急性期可短期使用氯唑沙宗片缓解肌痉挛。
3、神经压迫
椎间孔狭窄可能压迫神经根,表现为上肢或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颈椎病变可致头晕手麻,腰椎病变多引起坐骨神经痛。甲钴胺片营养神经,严重者需椎间孔镜手术减压。神经症状持续不缓解时,MRI检查可明确压迫程度。
4、脊柱变形
长期骨质增生可能导致生理曲度改变,出现驼背或腰椎前凸。这与椎间盘高度丢失、韧带钙化相关。矫形支具可延缓畸形进展,严重侧弯需脊柱融合术。日常应避免负重劳动,游泳等低冲击运动有助于维持脊柱稳定性。
5、继发症状
胸椎骨质增生可能刺激肋间神经引发胸痛,误诊为心绞痛。腰椎病变可导致间歇性跛行,与血管性疾病鉴别需做下肢动脉超声。此类复杂情况需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改善微循环,同时处理原发骨关节病变。
脊椎骨质增生患者需避免长时间保持固定姿势,睡眠选择硬板床配合低枕。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如牛奶、西蓝花等,肥胖者需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荷。急性发作期应卧床休息2-3天,症状缓解后逐步恢复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赘变化,神经症状进行性加重时需考虑手术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