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过程中凝血是什么原因
透析过程中凝血可能由抗凝剂用量不足、血流速度过慢、血管通路异常、血液浓缩、高凝状态等原因引起。需及时调整透析方案并监测凝血指标。
1、抗凝剂用量不足
常规透析需使用肝素等抗凝剂,若剂量计算错误或个体敏感性差异可能导致抗凝效果不充分。表现为透析器纤维丝间可见暗红色血栓,静脉壶出现血凝块。此时需根据活化凝血时间调整肝素用量,或更换为低分子肝素注射液。
2、血流速度过慢
血泵流速低于200ml/min时,血液在体外循环停留时间延长。常见于血管通路狭窄、穿刺针位置不当或患者低血压状态。可通过超声评估内瘘功能,调整针头角度,必要时使用盐酸多巴胺注射液维持血压。
3、血管通路异常
动静脉内瘘狭窄、中心静脉导管贴壁等情况会引发湍流,促进血小板聚集。典型表现为动脉压监测值波动超过20mmHg。需进行血管造影检查,严重狭窄者可选择球囊扩张术或更换透析导管。
4、血液浓缩
超滤率设置过高会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尤其见于血红蛋白超过110g/L的患者。此时可见透析管路血液颜色暗紫,跨膜压持续上升。应控制单次超滤量不超过体重的5%,必要时输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血液。
5、高凝状态
肾病综合征、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疾病会增强凝血功能。实验室检查可见D-二聚体升高,抗凝血酶Ⅲ活性降低。这类患者需在透析前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或改用枸橼酸钠局部抗凝。
透析患者日常应保持内瘘侧肢体清洁干燥,避免压迫穿刺部位;规律监测血压和体重变化,控制两次透析间期体重增长不超过干体重的5%;饮食注意限制高磷高钾食物,保证优质蛋白摄入;出现穿刺点渗血、管路震颤减弱等情况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建议每3个月进行凝血功能、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及时调整抗凝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