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黄疸怎么引起的
感染性黄疸主要由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败血症、钩端螺旋体病、EB病毒感染等病原体侵袭引起,表现为皮肤黏膜黄染、尿液深黄等症状,需结合实验室检查明确病因。
1、病毒性肝炎
甲型至戊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导致肝细胞损伤,影响胆红素代谢。患者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伴随黄疸,需使用复方甘草酸苷片、水飞蓟宾胶囊等护肝药物,并检测肝炎病毒标志物。
2、胆道感染
大肠杆菌或厌氧菌引发的胆管炎会阻塞胆汁排泄,引发寒战高热与右上腹痛。治疗需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联合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抗感染,必要时行ERCP引流。
3、败血症
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体入血后产生溶血毒素,大量红细胞破坏导致间接胆红素升高。血培养阳性患者需静脉滴注注射用美罗培南,同时监测多器官功能。
4、钩端螺旋体病
接触疫水后病原体通过皮肤黏膜入侵,损伤毛细血管和肝细胞。早期用青霉素钠注射液治疗,重症需联合多西环素片预防肝肾综合征。
5、EB病毒感染
该病毒激活免疫系统攻击肝细胞时,会出现咽峡炎、淋巴结肿大伴黄疸。阿昔洛韦片可抑制病毒复制,必要时用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调节免疫。
感染性黄疸患者应卧床休息,每日饮水2000毫升以上促进代谢,饮食选择低脂高蛋白的鱼肉、豆腐等,避免油腻食物加重肝脏负担。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轻度活动,定期复查肝功能与血常规,观察巩膜黄染消退情况。接触疫区水源或确诊患者后出现症状,须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