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感染禽流感
人感染禽流感通常由接触携带病毒的禽类或其分泌物引起,主要传播途径有直接接触病禽、吸入病毒气溶胶、食用未煮熟的禽肉或蛋类等。禽流感病毒可分为高致病性和低致病性两类,其中H5N1、H7N9等亚型对人类健康威胁较大。
1、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感染禽类的血液、粪便或呼吸道分泌物是主要传播方式。活禽市场从业人员、家禽养殖者因频繁接触禽类,感染概率较高。病毒可通过眼结膜、鼻黏膜或皮肤伤口进入人体。接触后需立即用肥皂水清洗暴露部位,疑似暴露者应隔离观察7-10天。
2、呼吸道传播
吸入含病毒的气溶胶或飞沫可能导致感染。禽类养殖场、活禽交易市场等密闭环境中,病毒可通过空气传播。从事禽类屠宰、运输等工作时,佩戴N95口罩和护目镜可降低感染风险。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需及时就医排查。
3、消化道传播
食用未彻底煮熟的禽肉或蛋类可能感染病毒。禽流感病毒在70℃以上持续加热2分钟可灭活。处理生禽肉时应避免交叉污染,砧板、刀具需生熟分开。出现腹泻、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时需排查禽流感可能。
4、环境暴露
接触被病毒污染的饲料、水源、笼具等物品可能间接感染。禽类栖息地的土壤、水体中病毒可存活较长时间。疫区人员应避免接触野生禽类,对可能污染的环境用含氯消毒剂处理。从事禽类扑杀工作需穿戴全套防护装备。
5、病毒变异
禽流感病毒通过基因重组或突变可能获得人际传播能力。H5N1病毒已出现有限人际传播案例,需警惕大流行风险。接种季节性流感疫苗虽不能预防禽流感,但可减少病毒基因重配机会。出现聚集性病例应立即上报疾控部门。
预防禽流感需加强个人防护,接触禽类后及时洗手消毒,禽肉蛋类彻底煮熟后食用。避免前往活禽市场等高危场所,出现流感样症状应佩戴口罩就医并告知暴露史。禽类从业人员应定期健康监测,工作场所保持通风并严格消毒。疫区可对高风险人群接种禽流感疫苗,但需注意疫苗保护效果有限。发现禽类异常死亡应及时报告农业部门,切勿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