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缩窄性心包炎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是一种因心包纤维化增厚导致心脏舒张功能受限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下肢水肿、腹水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控制或手术干预。
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病理特征是心包脏层和壁层发生纤维化粘连,使心脏舒张期充盈受阻。早期可能仅表现为活动后气促,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胸腔积液等体循环淤血体征。病因以结核性感染最常见,其次为心脏手术后粘连、放射性心包炎或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需结合超声心动图显示心包增厚、CT或MRI确认心包钙化,以及心导管检查测定心室舒张压。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原发病因,如抗结核治疗需持续9-12个月。对于血流动力学明显受限者,心包切除术是根本治疗方法,但需在炎症活动控制后进行,手术死亡率约5-15%。术后可能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需密切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
患者应严格限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3克,监测体重变化以评估液体潴留情况。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步行,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和肝功能,观察有无心包再缩窄或肝淤血加重。术后患者需终身抗凝预防血栓,服用利尿剂期间注意补充钾盐。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或下肢水肿加剧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