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折40天脚踝下垂肿胀
跟骨骨折40天脚踝下垂肿胀可能与局部血液循环障碍、软组织损伤未完全恢复、过早负重活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踝关节活动受限、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建议及时复查X线,排除骨愈合异常。
1、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骨折后局部微循环破坏可能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在足踝部引发肿胀。此时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配合踝泵运动促进回流。避免长时间下垂姿势,夜间睡眠可用枕头垫高足部。
2、软组织损伤未恢复
跟骨骨折常伴随韧带、肌腱等软组织损伤,40天恢复期内可能出现创伤性炎症反应。表现为局部皮肤发亮、按压凹陷,可遵医嘱使用地奥司明片、迈之灵片等改善微循环药物,配合超声波物理治疗。
3、过早负重活动
骨折未完全愈合时过早行走可能刺激骨折端,引发继发性水肿。需通过CT确认骨痂形成情况,严格遵循医嘱逐步负重。康复期可使用充气行走靴分散压力,避免直接足跟着地。
4、深静脉血栓形成
长期制动可能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表现为单侧肿胀加重、Homans征阳性。需急诊进行血管超声检查,确诊后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口服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
5、创伤性关节炎早期
关节面受损可能诱发炎症因子释放,导致持续性肿胀伴晨僵。可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注射液,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控制炎症。后期需通过步态训练纠正代偿性姿势。
康复期间建议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促进代谢,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猕猴桃、西蓝花等食物帮助组织修复。进行非负重状态下的踝关节屈伸训练,每次15分钟,每日3次。睡眠时穿戴弹力袜,选择透气性好的宽松鞋袜。若肿胀持续超过72小时不缓解或出现皮肤发绀,需立即就医排查感染或血管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