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脱肛的原因有哪些
脱肛可能由长期便秘、分娩损伤、盆底肌松弛、慢性咳嗽、直肠肿瘤等原因引起。脱肛是指直肠黏膜或全层脱出肛门外,需根据具体病因采取针对性治疗。
1、长期便秘
长期便秘会导致排便时过度用力,腹压持续增高可能使直肠黏膜与肌层分离。患者常伴随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感,严重时可能出现便血。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如西蓝花、燕麦等,必要时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聚乙二醇4000散等渗透性泻药改善症状。
2、分娩损伤
经阴道分娩过程中,盆底肌肉和韧带可能因过度牵拉造成撕裂或松弛。产妇可能出现会阴疼痛、肛门括约肌控制力下降,产后早期易发生直肠脱垂。建议产后进行凯格尔运动强化盆底肌,若伴有严重会阴损伤需及时缝合修复。
3、盆底肌松弛
年龄增长或神经损伤可导致盆底支持结构薄弱,直肠失去正常固定位置。患者常见肛门失禁、排便不尽感,站立时脱出物可能自行回纳。生物反馈治疗可帮助恢复肌力,重度脱垂需考虑直肠悬吊术等手术干预。
4、慢性咳嗽
慢性阻塞性肺病等引发的持续性咳嗽会使腹压反复升高,推动直肠向下移位。患者多伴有咳痰、气促等原发病症状,咳嗽时肛门可见肿物突出。需控制原发疾病,使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溶液等祛痰药物,同时避免屏气动作。
5、直肠肿瘤
直肠息肉或恶性肿瘤可能因占位效应引发里急后重感,排便时肿瘤牵拉肠壁导致脱垂。典型表现包括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直肠指检可触及肿块。确诊需结肠镜检查,根据病理结果选择肿瘤切除术或放化疗。
脱肛患者应避免久坐久站,每日温水坐浴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练习提肛运动增强肌肉力量。饮食需保证充足水分和膳食纤维,限制辛辣刺激食物。若脱出物无法回纳或出现嵌顿坏死,须立即就医处理。定期进行肛门指检和肠镜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