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肛裂的症状及治疗
小儿肛裂主要表现为排便时肛门疼痛、便血和排便困难,可通过调整饮食、局部护理、药物治疗等方式改善。肛裂通常由便秘、排便用力过度或局部感染等因素引起,若症状持续需及时就医。
1、排便疼痛
患儿排便时可能出现剧烈疼痛,表现为哭闹或抗拒排便。疼痛多因肛管皮肤裂伤刺激神经末梢导致,排便后可能持续一段时间。家长可帮助患儿用温水坐浴缓解疼痛,水温控制在38-40℃,每次5-10分钟。若疼痛严重,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复方角菜酸酯乳膏等药物保护创面。
2、便血
粪便表面可见鲜红色血丝或便纸染血,出血量通常较少。这与裂伤处毛细血管破裂有关,血液不与粪便混合。家长需增加患儿膳食纤维摄入,如西蓝花、梨等,保持粪便软化。反复出血需排除其他肠道疾病,医生可能开具云南白药痔疮膏等外用止血药物。
3、排便困难
患儿因恐惧疼痛可能主动抑制排便,导致粪便干结加重便秘。家长应规律安排如厕时间,鼓励患儿每日定时排便。可遵医嘱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调节肠道功能,或短期应用开塞露辅助通便,避免强行用力加重裂伤。
4、肛门瘙痒
裂伤创面分泌物刺激可能引起肛门周围皮肤瘙痒,患儿会频繁抓挠。需保持肛周清洁干燥,排便后可用生理盐水冲洗。医生可能推荐氧化锌软膏隔离刺激,合并感染时需使用红霉素软膏等抗生素药膏。
5、肛周红肿
急性期可见肛门皱襞充血肿胀,严重时裂伤边缘可能出现哨兵痔。此时需避免辛辣饮食,穿宽松棉质内裤减少摩擦。若形成慢性溃疡或合并感染,医生可能采用硝酸甘油软膏促进愈合,顽固性肛裂需考虑肛门内括约肌侧切术。
日常护理需保证每日饮水量,2岁以上儿童每日建议饮用1000-1500毫升水。饮食中增加火龙果、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油炸食品。建立固定排便习惯,每次如厕不超过5分钟。若保守治疗2周无改善,或出现发热、脓性分泌物等感染迹象,应立即就诊小儿外科。哺乳期母亲需注意自身饮食,避免过食燥热食物影响母乳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