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血是从哪里来的
月经血主要来源于子宫内膜脱落后破裂的螺旋动脉出血,混合子宫内膜碎片、宫颈黏液及阴道分泌物排出体外。
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调控下发生周期性变化。排卵后若未受孕,黄体萎缩导致孕激素水平下降,子宫内膜功能层螺旋动脉痉挛收缩,引发内膜缺血坏死脱落。脱落的子宫内膜暴露出下方的血管断端,血液与组织液混合形成经血。经血中约75%为动脉血,25%为静脉血,含纤维蛋白溶解酶使其不易凝固。经血排出时经宫颈管与阴道,会混入宫颈黏液及阴道脱落上皮细胞,呈现暗红色黏稠液体。正常月经血量20-60毫升,超过80毫升属月经过多。
少数情况下,子宫腺肌症或黏膜下肌瘤等疾病会导致经血来源异常增多,此时经血可能含较大血块或组织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可能出现经期直肠出血,提示异位内膜参与出血。
保持经期卫生需选用透气棉质卫生用品并及时更换,避免盆浴和剧烈运动。饮食注意补充铁和蛋白质,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减少生冷辛辣刺激。记录月经周期和出血特征有助于早期发现异常,若出现经血过量、非经期出血或严重痛经,建议尽早就医进行妇科检查和超声评估。日常适度运动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但经期应避免增加腹压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