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吸收不良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肠吸收不良可能由乳糜泻、短肠综合征、克罗恩病、慢性胰腺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等原因引起,通常表现为腹泻、腹胀、体重下降等症状。
1、乳糜泻
乳糜泻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由对麸质不耐受引起。患者摄入含麸质食物后,免疫系统会攻击小肠绒毛,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典型症状包括慢性腹泻、脂肪泻和营养不良。治疗需严格终身无麸质饮食,避免小麦、大麦等谷物。医生可能建议使用维生素D钙片、复合维生素B片、葡萄糖酸锌口服溶液等补充剂。
2、短肠综合征
短肠综合征常因手术切除大部分小肠导致吸收面积不足。患者可能出现水电解质紊乱、微量元素缺乏和消化功能障碍。治疗需要肠内营养支持,使用胰酶肠溶胶囊、复方谷氨酰胺肠溶胶囊等药物改善吸收功能,严重者需静脉营养治疗。
3、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属于炎症性肠病,可累及全消化道但好发于回肠末端。病变肠段出现透壁性炎症和溃疡,影响营养物质吸收。常见症状有腹痛、腹泻和肛周病变。治疗常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泼尼松龙片、英夫利西单抗注射液等控制炎症。
4、慢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导致胰酶分泌不足,影响脂肪和蛋白质消化。患者多见脂肪泻、营养不良和维生素缺乏。治疗需低脂饮食,配合胰酶肠溶胶囊补充外源性消化酶,疼痛明显时可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
5、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会消耗营养物质并产生毒素,干扰正常吸收功能。常见诱因包括胃肠动力异常和胃酸缺乏。症状有腹胀、腹泻和维生素B12缺乏。治疗需使用利福昔明片等抗生素,配合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调节菌群。
肠吸收不良患者需注意饮食调理,选择低脂、低纤维、易消化的食物,少量多餐。适当补充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饮酒和刺激性食物。保持规律作息,监测体重和营养状况变化。出现持续腹泻或体重明显下降时应及时复诊,医生会根据具体病因调整治疗方案,必要时进行营养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