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续恢复如何治疗
腰椎压缩性骨折后续恢复可通过卧床休息、支具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治疗。腰椎压缩性骨折通常由骨质疏松、外伤、肿瘤转移等因素引起。
1、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严格卧床2-4周,使用硬板床保持脊柱中立位。翻身时采用轴线翻身法避免扭转,疼痛缓解后可逐步进行床上踝泵运动预防深静脉血栓。老年人需注意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每2小时协助翻身拍背。
2、支具固定
疼痛减轻后佩戴定制腰围支具4-8周,选择前侧可调节的硬质支具提供支撑。每日佩戴时间不超过12小时,卧床时解除支具。需定期调整松紧度,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出现麻木需及时调整。
3、药物治疗
遵医嘱使用阿仑膦酸钠片抑制骨吸收,鲑降钙素鼻喷剂缓解急性疼痛,碳酸钙D3片补充钙质。疼痛剧烈时可短期使用洛索洛芬钠片,但需警惕胃肠道反应。骨质疏松患者需持续抗骨质疏松治疗1年以上。
4、物理治疗
伤后6周开始低频脉冲电磁场治疗促进骨愈合,每次30分钟。疼痛缓解后采用超声波治疗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期进行核心肌群等长收缩训练,逐步过渡到悬吊训练和游泳等低冲击运动。
5、手术治疗
椎体高度丢失超过50%或伴有神经损伤时,可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注入骨水泥。多节段骨折可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24小时即可佩戴支具坐起。老年患者优先考虑微创手术减少创伤。
恢复期需持续补充富含钙质的牛奶、豆制品,每日晒太阳30分钟促进维生素D合成,避免搬运重物及剧烈扭转动作。定期复查骨密度,骨质疏松患者建议使用防滑垫、扶手等居家防护设施,预防再次骨折。康复训练应循序渐进,出现新发疼痛立即停止活动并就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