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禾医生官网

科普文章

查疾病 找医生 找医院

耳朵时不时耳鸣什么原因

17121次浏览

一般情况下,耳朵时不时耳鸣可能是高噪音暴露、不良生活习惯、神经衰弱、肾精不足、肝火旺盛等原因导致的。具体分析如下:

1、高噪音暴露:长期暴露在高噪音环境中,或者暴露在突发的极高噪音下,可能导致耳鸣,属于噪音诱发性耳鸣。

2、不良生活习惯:若是睡眠质量不佳,长期熬夜,机体的抗病能力会逐渐下降,听觉系统也有可能会出现异常而产生幻觉,耳鸣的情况发生较为频繁。

3、神经衰弱:耳鸣也可能是神经衰弱给人体发出的信号,主要是由于患者长期有不良的精神情绪有关,若是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过于焦虑或抑郁也容易出现频发性的耳鸣,尤其是在晚上,特别明显。

4、肾精不足:耳朵时不时出现耳鸣,也可能是肾脏给人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当肾精不足时听力会逐渐下降,耳朵里经常会感觉到有嗡嗡的响声。

5、肝火旺盛:肝火旺盛也不可忽略,因肝火过于旺盛,气血容易上涌,尤其是在生气时耳朵里容易出现各种声音,其中就包括阵发性耳鸣。

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后再进行针对性治疗。

相关推荐

睡眠不足会不会导致耳鸣
睡眠不足确实特别容易导致耳鸣。如果睡眠不足,大脑没有得到充足的睡眠,就会引起相应的症状,比如头昏、头沉,另外就有可能会出现耳鸣,一侧双侧甚至没有办法定侧诊断叫脑鸣或者颅鸣,最主要是大脑没有得到充足的休息引起来的。还有一些人睡眠不足导致的耳鸣,跟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是有关系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也会导致耳鸣。另外睡眠不足导致耳鸣,可能也跟缺氧有关系,因为睡眠不足或者睡眠的障碍,打呼噜、呼吸暂停等等,缺氧会影响到大脑的很多的相应的一些部位。耳朵的供血主要来自于颅内的血管,如果是颅内的供血不足,耳朵也会非常敏感就会出现耳鸣,甚至会出现听力下降、头晕等等。但是不是所有的睡眠不足都会导致耳鸣,而且睡眠不足导致的耳鸣,大多数是一个功能性的,不会出现听力下降。所以如果出现了耳鸣,建议到医院就诊,如果做一个听力学检查,发现有明显的听力下降,考虑还是一个器质性的问题,。如果仅仅是耳鸣没有听力下降,才会考虑是不是因为睡眠不足等等,导致的功能性的耳鸣。
语音时长 01:32

2021-07-09

97946次收听

感冒引起耳鸣好治吗
感冒引起的耳鸣,只要是及时地治疗,通常感冒好了之后耳鸣能够完全的缓解。感冒引起耳鸣主要是因为感冒引起了上呼吸道的感染,引起了鼻咽部的咽鼓管黏膜的充血、水肿。还有些病人鼻腔同时引起了鼻塞,流鼻涕以及打喷嚏等症状。鼻腔的分泌物倒流,引起咽部咽鼓管的功能失常,导致咽鼓管不能调节中耳压力,引起中耳的负压,形成中耳黏膜的充血、水肿,形成渗出性中耳炎等等。病人会出现耳鸣的情况,甚至也会出现听力下降,耳闷等情况。出现这些情况,一定要到医院就诊,首先要明确耳鸣的性质,如果耳鸣确实是由感冒引起的要给与抗感冒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要给与鼻腔的鼻减充血剂,像麻黄素或达芬霖进行喷鼻,以缓解鼻腔的堵塞,同时能够缓解鼻咽部咽鼓管周围黏膜的充血、水肿。同时要给与激素类药物进行喷鼻,也缓解鼻腔黏膜,以及鼻咽部黏膜的肿胀,通过及时的治疗,感冒好之后病人的耳鸣会完全的缓解。
语音时长 01:46

2021-06-25

96369次收听

耳鸣失眠多梦难以入睡
出现了耳鸣,失眠多梦,甚至是难以入睡的表现,常常是见于工作压力过大,精神过度紧张,并且还伴有抑郁焦虑症的患者,当明确了诊断之后,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建议去自我的心理调整,规律自己的作息,适当的去放松,可以去室外多晒晒太阳,睡前的时候可以泡泡脚,喝一杯热牛奶,也可以服用维生素b1,谷维素,养血清脑颗粒来助眠。伴有焦虑,抑郁的患者可以加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治疗,比如帕罗西汀等等。这一症状也可以见于中年妇女更年期的综合症,激素水平的变化,也会导致这类症状的发生。
语音时长 01:08

2021-05-10

83978次收听

02:07
耳道炎会引起耳鸣吗
耳道炎不会引起耳鸣。因为耳道炎主要病变局限在外耳道,外耳道的感染,会引起外耳道局部的红肿热痛,病人描述耳朵疼、有低烧、有轻度的耳闷等,大多数不会引起耳鸣。外耳道的病变引起耳鸣,最常见的是外耳道耵聍。普通的常见的耳道炎不会引起耳鸣,一旦耳道发炎引起来耳鸣了,一定要引起重视,及时到医院就诊,如确实有听力下降,甚至有面瘫、眩晕,这种多半提示是带状疱疹病毒,即使是早期没有出现疱疹,也要警惕可能四五天以后疱疹才会出现。
02:12
血管搏动性耳鸣严重吗
血管搏动性耳鸣并不是很严重,严重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耳鸣本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二是导致搏动性耳鸣的因素。血管搏动性耳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不是很大,但是血管搏动性耳鸣一定是耳朵周围某些血管出现了问题,可能会导致其他的甚至潜在的一些严重影响。比如病人是因为颈部大血管斑块导致的,如果不及时发现,血管斑块可能会导致大脑的缺血、缺氧,出现了头晕、走路不稳、肢体的麻木、运动障碍,甚至血栓脱落会引起来脑梗等。
02:19
如何正确的治疗耳鸣
耳鸣的致病因素有很多,所以正确治疗耳鸣的关键是首先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耳鸣。不同原因导致的耳鸣治疗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急性神经性耳鸣首选药物治疗,药物用口服激素或者静脉用一些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的药物。第二、老年性耳鸣可选择物理治疗,如掩蔽治疗、习服治疗、生物反馈治疗等。第三、血管源性的耳鸣,需要手术治疗,如做支架,或者取斑块手术。第四、其他病变引起的耳鸣,如贫血应及时纠正贫血,高血压应及时控制血压。
治耳鸣的药有哪些
治耳鸣的药有哪些呢?因为患上了耳鸣耳朵里总是有声音十分影响我们的听力,并且这样的症状还会在夜间夜深人静的时候加重,让患者们坐卧不安,所以对于耳鸣我们要重视起来积极治疗,那么治耳鸣的药有哪些呢?一起来看一看吧。
哪些方法能诊断耳鸣
一般情况下,自我判断法、体格检查法、实验室检查法等方法都能帮助诊断耳鸣。具体分析如下:
患上耳鸣以后要怎样进行要如何护理
耳鸣我们都很熟悉,耳鸣是非常痛苦的,不仅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还会让我们失去对生活的乐趣及向往。那么患上耳鸣以后要怎样进行护理呢,我们来看一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耳鸣头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耳鸣头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临床上引起耳鸣头晕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涉及多个系统的疾病,那么首先是颅脑疾病。颅脑疾病比如我们的脑梗塞、脑出血、高血压脑病等等,都会引起的耳鸣头晕这种症状。那么耳部的疾病,比如我们的梅尼埃病、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等等都会引起我们的耳鸣头晕。还有一些其他脏器系统的疾病,比如我们贫血常常表现为患者的头晕、耳鸣、精神无力这些症状。当然,除了这些疾病原因以外,还有一些心理因素也会引起耳鸣头晕,患者有癔症的倾向,往往会出现这些症状。一些其他的方面,比如睡眠障碍,还有一些情绪的急剧的波动等,也会导致耳鸣眼花。总而言之临床上引起耳鸣头晕的原因是纷繁复杂的,我们需要逐个的进行检查、分析,明确它的大致的原因。
语音时长 01:35

2020-04-16

50746次收听

治疗耳鸣的药有什么
治疗耳鸣一般使用营养神经、通血管以及激素类药物。营养神经的像甲钴胺是银杏叶制剂,通血管的像丹参、血栓通、营养神经通络的这些输液药物,可以加用一些激素类的药物,迅速缓解细胞水肿,缓解耳鸣的症状。如果错过了急性发作期,并没有西药的治疗方法。引起特别烦躁、睡眠不好、失眠、入睡困难、心情烦躁,可以中药调理,加上针灸治疗,一般耳鸣发作三个月内进行中药治疗加针灸治疗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如果耳鸣时间比较长了很久了,比方说很多年了,可以选择针灸的治疗,或者说加用中药的治疗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耳鸣是一个非常让人烦躁的疾病,根据发生时间不同,用药也不同,如果突然出现了耳鸣的症状,如果是持续性二十四小时不停的响,建议及时到医院里进行检查,有条件可以查一些疾病耳声发射,看看耳鸣是不是听神经一些损伤到什么阶段。另外还有最基本的检查,就是纯音测听、和声导抗的检查,检查完以后看看有没有伴随听力下降,如果伴随听力下降就称为是突发性耳聋伴耳鸣,如果没有也存在单纯性耳鸣,两种情况都需要及时治疗才能缓解。
语音时长 01:44

2020-02-24

53117次收听

经常耳鸣如何治疗
经常耳鸣的治疗,首先建议可以选择音乐疗法,此乃近些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中药方面的治疗方法,可以让患者的神经得到松弛,还可以有效减轻焦虑感,让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其次,可以选择物理治疗,包括屏气法以及鸣天鼓法等等。
01:53
上火会引起耳鸣吗
民间所说的上火,包含的意义非常多,比如饮食吃燥热的东西、情绪发脾气、晚上熬夜、睡眠不好、长期对着电脑,消耗阴气,这些都是导致上火的原因。耳鸣的原因跟这些也有一定的关系,但是不能因为上火就吃点清热解毒的药或去火的药来治疗。还是要根据具体的原因,做一个明确的诊断,是短暂的耳鸣还是持续的耳鸣,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一般神经性耳鸣,都需要通过营养神经、舒缓血管,就是促进溶栓这种治疗,一般是采用输液的方法,及时给他一个扭转治疗,才能取得缓解。
01:49
耳鸣头晕是怎么回事
如果突然出现耳鸣伴有头晕的临床症状,患者需到医院及时就诊,进行抢救性治疗,尽量不要错过三到七天的最佳治疗时间,治疗方案主要是,疏通血管,营养神经。通常出现耳鸣伴有头晕时,也会伴有听力下降,所以,检查时,先要测试听力,如纯音测听,声导抗等,其次,做相关眩晕的检查等,明确头晕性质,是旋转性头晕还是头胀胀的头晕,性质不同,诊断结果可能有差别。最后,耳鸣伴发头晕需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及时就诊,必要时进行抢救性治疗。
耳鸣耳闷如何治疗
当出现耳鸣耳闷症状时,可以对症应用桉柠蒎肠溶软胶囊、甲钴胺片、银杏叶片、脑血康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点按耳穴法、梳头抹耳法、掩耳鸣鼓法、双手拉耳法等自我按摩的方法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