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听力下降怎么办好呢
中耳炎听力下降可通过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生活护理、定期复查等方式改善。中耳炎通常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免疫低下、耳部外伤等因素引起。
1、药物治疗
细菌性中耳炎可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氧氟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控制感染。病毒感染引起时可用更昔洛韦胶囊、利巴韦林颗粒等抗病毒药物。急性期疼痛明显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缓解症状。使用滴耳液前需清洁外耳道,避免药物接触眼睛。
2、物理治疗
咽鼓管吹张术有助于改善中耳通气,需由专业医师操作。红外线照射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每次照射15-20分钟。鼓膜按摩能缓解耳闷胀感,用食指轻压耳屏后快速松开,重复进行5-10次。急性期可配合局部热敷,温度不超过40℃为宜。
3、手术治疗
鼓膜穿孔持续不愈者需行鼓膜修补术,常用颞肌筋膜作为修补材料。反复发作的慢性中耳炎可考虑乳突根治术清除病灶。分泌性中耳炎积液超过3个月时,需行鼓膜置管术引流。术后需保持耳道干燥,避免用力擤鼻。
4、生活护理
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等增加耳压的行为。睡眠时抬高床头30度有助于减轻耳部充血。远离吸烟环境,减少辛辣刺激饮食。保持鼻腔通畅,鼻塞时可使用生理盐水喷雾。游泳时佩戴专用耳塞防止污水进入。
5、定期复查
急性中耳炎用药后需在1-2周复查鼓膜恢复情况。慢性患者每3-6个月检查一次听力。术后患者按医嘱进行耳内镜随访。出现耳痛加剧、眩晕等症状需及时复诊。儿童患者建议每学期进行学校听力筛查。
中耳炎患者需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均衡饮食保证优质蛋白摄入。恢复期可进行耳周轻柔按摩促进血液循环,但避免过度按压。保持规律作息,每日睡眠不少于7小时。若听力持续下降超过2周或伴随耳鸣眩晕,应立即前往耳鼻喉科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避免自行使用掏耳工具清理耳道,防止损伤鼓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