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会有“疝气”
疝气通常由腹壁薄弱和腹腔内压力增高共同作用引起,主要有腹股沟疝、脐疝、切口疝、股疝、白线疝等类型。
1、腹壁结构薄弱
先天性腹壁发育缺陷是儿童疝气的主要原因,如鞘状突未闭导致腹股沟斜疝。老年人肌肉萎缩、胶原蛋白流失会使腹壁强度下降。多次腹部手术史可能造成局部组织瘢痕化,形成切口疝的易发区域。这类情况需通过疝修补术重建腹壁完整性,常用无张力修补术或腹腔镜手术。
2、腹压持续升高
慢性咳嗽、长期便秘、前列腺增生引起的排尿困难均可导致腹压反复增高。重体力劳动、举重运动时瞬间腹压骤增可能诱发疝气。孕妇子宫增大压迫腹腔也是特殊诱因。控制基础疾病后,多数患者需采用聚丙烯补片进行加强修补。
3、结缔组织异常
马凡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会导致胶原蛋白合成障碍,表现为全身多部位疝气。长期吸烟会干扰胶原代谢,影响腹壁修复能力。这类患者术后复发率较高,需避免使用烟草并补充维生素C促进愈合。
4、年龄相关退化
60岁以上人群腹横筋膜变薄概率显著增加,腹股沟区血管间隙扩大形成直疝。肥胖者腹壁脂肪浸润会降低肌肉强度。这类情况建议控制体重,术后可使用疝气带辅助支撑3-6个月。
5、病理性因素
肝硬化腹水、巨大卵巢囊肿等疾病会造成持续性腹压增高。恶性肿瘤消耗可能导致肌肉萎缩。这类继发性疝气需要先处理原发病,修补时可考虑使用生物补片减少感染风险。
预防疝气需避免提重物、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保持规律排便,肥胖者应逐步减重。术后三个月内禁止剧烈运动,日常可进行腹式呼吸训练增强肌力。出现包块突出时需立即平卧休息,及时就医防止嵌顿。高危职业人群建议穿戴防护腰带。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