蛔虫这种寄生虫
蛔虫是一种常见的肠道寄生虫,学名为似蚓蛔线虫,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后可能引起腹痛、营养不良等症状。蛔虫感染主要有饮食卫生不良、接触污染土壤、免疫力低下、儿童群体高发、农村地区多见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粪便检查、驱虫治疗、改善卫生习惯、预防重复感染、定期筛查等方式干预。
1、饮食卫生不良
食用被蛔虫卵污染的蔬菜水果或生水是主要感染途径。虫卵在土壤中可存活较长时间,未彻底清洗的食材或未经煮沸的水源可能携带虫卵。建议处理食材时使用流动水反复冲洗,生食果蔬可浸泡淡盐水,饮用水需煮沸。感染后可能出现脐周阵发性疼痛、食欲减退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阿苯达唑片、甲苯咪唑咀嚼片等驱虫药物。
2、接触污染土壤
赤脚接触含蛔虫卵的土壤或玩耍后未洗手进食易导致感染。虫卵在适宜温湿度环境中发育为感染性虫卵,通过手口接触进入人体。农业活动者、儿童需特别注意劳作后清洁,建议穿戴防护鞋袜。若出现呕吐蛔虫、肠梗阻等严重症状,可能需联用枸橼酸哌嗪颗粒与对症治疗。
3、免疫力低下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更易发生重度感染。慢性病患者、营养不良者感染后虫体数量可能显著增加,甚至引起胆道蛔虫症等并发症。这类人群需加强蛋白摄入提升免疫力,出现发热、黄疸时及时就医,医生可能开具双羟萘酸噻嘧啶片联合支持治疗。
4、儿童群体高发
5-10岁儿童因卫生意识薄弱且免疫系统未完善,感染率较高。家长需教导孩子饭前便后洗手,定期修剪指甲避免藏匿虫卵。幼儿园等集体机构建议每半年集体驱虫,常用药物如宝塔糖(磷酸哌嗪宝塔糖),同时需检查家庭成员避免交叉感染。
5、农村地区多见
卫生设施不完善地区感染率较高。露天厕所、人畜共居等环境增加传播风险。改善厕所卫生、规范粪便处理是关键预防措施。流行区居民可每年预防性服用伊维菌素片,出现消瘦、发育迟缓等症状时应进行粪便虫卵检测。
预防蛔虫感染需建立良好卫生习惯,处理食材前充分洗手,肉类与蔬菜使用分开的砧板处理。加强儿童卫生教育,避免吸吮手指或啃咬玩具。农村地区应实施粪便无害化处理,饮用开水或过滤水。感染者衣物床单需用60℃以上热水烫洗,家庭成员建议同步驱虫。若驱虫治疗后症状持续或出现呕血、剧烈腹痛等急症表现,须立即就医排除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