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是怎么回事
丙型肝炎是由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可能由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医源性感染、共用注射器具等原因引起,可通过抗病毒治疗、保肝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中医调理、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血液传播
输入被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导致感染。我国自1993年起对献血者进行丙型肝炎病毒筛查后,经输血感染概率已大幅降低。但纹身、穿耳洞等使用未严格消毒器械的操作仍存在风险。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黄疸。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片等抗病毒药物。
2、母婴传播
丙型肝炎病毒阳性孕妇可能在分娩过程中将病毒传染给新生儿。母婴传播概率约为5%,若孕妇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则风险显著增加。新生儿感染后多呈无症状携带状态,部分患儿在青少年期出现肝区隐痛。建议孕期进行丙型肝炎筛查,新生儿出生后需检测病毒RNA,必要时使用来迪派韦索磷布韦片治疗。
3、性接触传播
无保护性行为可能传播丙型肝炎病毒,尤其存在黏膜损伤时风险更高。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感染风险较普通人群高。早期可能无特殊症状,部分患者出现食欲减退。确诊后应避免高危性行为,可遵医嘱使用艾尔巴韦格拉瑞韦片进行抗病毒治疗。
4、医源性感染
重复使用注射器、透析设备消毒不彻底等医疗操作可能造成传播。患者可能在就医后2-6周出现低热、恶心等急性期症状。医疗机构须严格执行消毒规范,感染者需使用达拉他韦联合阿舒瑞韦软胶囊治疗,同时配合水飞蓟宾胶囊保肝。
5、共用注射器具
静脉吸毒者共用针具是重要传播途径,病毒可通过微量血液残留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这类感染者常合并皮肤瘀斑等凝血异常表现。除抗病毒治疗外,需配合心理干预戒断毒瘾,可选用维帕他韦片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方案。
丙型肝炎患者应绝对禁酒,避免加重肝损伤。日常饮食需保证优质蛋白摄入,选择鱼肉、豆制品等易消化食物,限制动物脂肪。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疲劳。每3-6个月需复查肝功能、病毒载量及肝脏超声,肝硬化患者需增加胃镜检查频率。注意个人卫生用品单独使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不可与他人混用。
相关推荐






为你推荐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科普文章
短视频
热门问题
专家答疑
生活问答
- 1 丙肝现在没症状是丙肝吗
- 2 治疗丙肝的丙肝药有哪些
- 3 怎样知道自己得丙肝
- 4 什么是丙肝
- 5 丙肝是怎么得的
- 6 丙肝的意思
- 7 丙肝注意什么
- 8 丙肝怎么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