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了可以走路吗
骨折后一般不能走路,需根据骨折部位和严重程度决定活动方式。轻微稳定的下肢骨折可能允许部分负重行走,但多数情况下需严格制动。
下肢稳定性骨折如部分跖骨、趾骨骨折,在医生评估后可能允许穿戴保护靴或支具下短距离行走,但需避免完全负重。上肢骨折虽不影响行走功能,但剧烈活动可能加重移位风险。脊柱或骨盆骨折绝对禁止负重,移动需使用担架或轮椅。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或伴有血管神经损伤者必须完全制动,不当活动可能导致感染、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儿童青枝骨折因骨膜完整性较好,部分病例可在医生指导下早期有限活动。
股骨颈、胫腓骨等承重骨骨折通常需绝对卧床,过早负重易导致内固定失效或骨不连。合并骨质疏松的老年患者即使轻微骨折也需延长制动时间。病理性骨折因骨质破坏严重,活动可能引发二次骨折。关节内骨折行走可能造成关节面不平整,继发创伤性关节炎。多发性骨折或复合伤患者活动可能加重全身应激反应。
骨折后应严格遵循医嘱进行康复,初期建议使用拐杖或轮椅辅助移动,逐步增加负重训练。饮食注意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可适量食用牛奶、鱼类、豆制品等富含钙的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影响愈合。康复期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肌肉等长收缩训练,后期配合物理治疗改善关节活动度。定期复查X线确认骨痂形成情况,切忌自行判断愈合程度而提前负重。出现患肢肿胀加剧、疼痛异常或皮肤发绀等情况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