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穿刺术适应症
腰椎穿刺术的适应症主要有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测量颅内压、鞘内注射药物、脑脊液置换治疗等。
1、诊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腰椎穿刺术可用于采集脑脊液进行实验室检查,帮助诊断脑膜炎、脑炎等感染性疾病。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葡萄糖水平等指标异常可提示感染类型。细菌性感染通常表现为中性粒细胞增多,病毒性感染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培养和核酸检测能进一步明确病原体。
2、评估蛛网膜下腔出血
对于疑似蛛网膜下腔出血但影像学检查阴性的患者,腰椎穿刺术可发现脑脊液呈均匀血性或黄变。出血后数小时脑脊液开始出现红细胞,12-24小时后出现黄变,3-7天达到高峰。脑脊液检查还能鉴别创伤性穿刺出血与病理性出血。
3、测量颅内压
通过腰椎穿刺可直接测量脑脊液压力,评估颅内压是否增高。正常成人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毫米水柱。压力增高可见于脑水肿、颅内占位性病变、静脉窦血栓形成等。压力降低则可能提示脑脊液漏或脱水状态。
4、鞘内注射药物
腰椎穿刺术可用于鞘内注射化疗药物、抗生素或麻醉剂。鞘内给药能使药物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局部药物浓度。常见适应症包括白血病脑膜转移的化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抗结核治疗、手术麻醉等。
5、脑脊液置换治疗
对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如正常压力脑积水、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等,可通过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置换治疗。定期释放适量脑脊液可改善症状,但需注意避免过度引流导致并发症。
进行腰椎穿刺术前应评估患者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及是否存在颅内压增高表现。术后需平卧4-6小时以防止低颅压性头痛,观察有无神经功能缺损、感染等并发症。保持穿刺部位清洁干燥,避免剧烈运动。如出现持续头痛、发热、下肢无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合理选择适应症并规范操作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