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急性无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无黄疸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肝脏炎症,临床以肝功能异常但无黄疸为特征。该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常见症状有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右上腹隐痛等。
1、病因与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直接病因,病毒通过破损皮肤黏膜、输血、共用注射器等血液暴露途径传播。母婴垂直传播多见于分娩过程中接触母体血液或体液。性接触传播与精液、阴道分泌物含病毒有关。
2、病理机制
HBV侵入肝细胞后复制,机体免疫系统攻击感染细胞导致肝损伤。无黄疸型因胆红素代谢未显著受阻,但转氨酶ALT/AST升高提示肝细胞炎症。部分患者可进展为慢性肝炎。
3、临床表现
症状较黄疸型轻微,常见持续乏力、厌油腻食物、腹胀。部分患者有低热、关节酸痛等非特异性表现。查体可发现肝区轻度叩击痛,但无皮肤巩膜黄染。
4、诊断依据
需结合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如HBsAg阳性、抗-HBc IgM阳性提示急性感染。肝功能检查显示ALT显著升高超过正常值10倍以上,但总胆红素水平正常。超声可能显示肝实质回声增粗。
5、治疗原则
以休息、营养支持为主,急性期需卧床。可遵医嘱使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水飞蓟宾胶囊等保肝药物。抗病毒治疗如恩替卡韦分散片仅用于重症或慢性化高风险者。须严格戒酒并避免肝毒性药物。
患者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鱼肉、豆制品,适量补充维生素B族和维生素C。恢复期可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劳累。定期复查肝功能及HBV-DNA载量,密切观察是否转为慢性感染。家庭成员建议接种乙肝疫苗,避免共用剃须刀等个人物品。出现持续乏力或腹痛加重需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