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手足口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手足口病发病率升高可能与疫苗接种率不足、病毒变异、人群密集接触增多、卫生习惯差异、气候环境变化等因素有关。该病主要由肠道病毒引起,表现为发热、口腔疱疹、手足皮疹等症状,5岁以下儿童为高发人群。
1、疫苗接种率不足
EV71灭活疫苗是预防重症手足口病的有效手段,但部分地区接种覆盖率未达理想水平。部分家长对疫苗安全性存在误解,或因接种点可及性差导致延迟接种。未接种疫苗的儿童群体易成为病毒传播的突破口,建议家长按免疫规划程序完成接种。
2、病毒变异加速
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病原体可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亚型,导致既往感染获得的免疫力下降。2023年国内监测发现柯萨奇病毒A6变异株占比显著上升,这种变异株可引起非典型皮疹分布,增加临床识别难度。
3、人群接触频繁
托幼机构、儿童游乐场所等封闭环境容易发生聚集性传播。病毒可通过飞沫、粪便、疱疹液等多种途径扩散,儿童共用玩具、餐具等行为加速传播。在流行季节应加强场所消毒,培养儿童勤洗手、不共用餐具等习惯。
4、卫生条件差异
流动人口聚居区、农村地区等可能存在饮用水污染、粪便处理不当等问题。肠道病毒在污水和土壤中可存活较长时间,通过污染水源或食物造成传播。改善基础卫生设施、落实粪便无害化处理可有效阻断传播链。
5、气候环境影响
湿热环境有利于病毒存活和扩散,我国南方地区全年均有散发病例,5-7月为发病高峰。近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可能改变病毒传播模式,温暖潮湿季节延长导致流行期持续时间增加。
预防手足口病需采取综合措施,流行季节避免带儿童前往人群密集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通风清洁。患儿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7天,其衣物用具需煮沸或暴晒消毒。托幼机构发现病例后应对玩具、桌椅等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加强晨检和缺勤追踪。若儿童出现持续高热、肢体抖动、呼吸急促等重症表现,须立即就医。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