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吸虫病是什么病
肺吸虫病是由并殖吸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食用未煮熟的淡水蟹或蝲蛄传播,主要累及肺部,也可侵犯其他器官。
1、病原体与传播
肺吸虫病的病原体为并殖吸虫,常见种类包括卫氏并殖吸虫和斯氏并殖吸虫。虫卵随宿主粪便排入淡水后孵化,经中间宿主螺类发育为尾蚴,再感染第二中间宿主淡水甲壳类动物。人类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蟹、蝲蛄而感染,囊蚴在十二指肠脱囊后穿透肠壁,经腹腔移行至肺部发育为成虫。
2、病理机制
成虫在肺组织内形成虫囊肿,导致机械性损伤和炎症反应。虫体代谢产物可引发局部组织坏死、纤维化及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虫体游走可能造成异位损害,常见于脑、皮下、肝脏等器官,形成多发性脓肿或肉芽肿病变。
3、临床表现
肺部症状表现为慢性咳嗽、胸痛、咯铁锈色痰三联征。急性期可有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脑型肺吸虫病出现头痛、癫痫或偏瘫;腹型表现为腹痛、腹泻;皮肤型可见游走性皮下包块。儿童感染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
4、诊断方法
确诊需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痰液或粪便检出虫卵可确诊,但阳性率低。血清学检测如ELISA法检测特异性抗体敏感性较高。胸部CT可见隧道样空洞、结节影或胸腔积液,脑型患者需进行MRI检查。
5、治疗与预防
首选吡喹酮片进行病原治疗,三氯苯达唑片为替代药物。脑型患者需联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应。预防需加强卫生宣教,避免生食淡水甲壳类,彻底煮熟食材。流行区应管理粪便污染水源,开展灭螺工作。
肺吸虫病患者应保证高蛋白饮食,适量补充维生素A和铁剂改善贫血。康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影像学直至病灶吸收。流行区居民如出现长期咳嗽、皮下肿块等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接触疫水后出现发热、腹泻需警惕早期感染。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