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猝死
猝死可通过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避免过度劳累、学习急救技能等方式预防。猝死通常由心血管疾病、电解质紊乱、遗传因素、药物滥用、急性感染等原因引起。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是猝死的高危因素。患者需遵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如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抗血小板药(如硫酸氢氯吡格雷片)或降糖药(如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定期监测血压、血糖指标。出现胸痛、心悸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2、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限酒可降低心肌梗死风险,每日酒精摄入量不宜超过25克。保持低盐低脂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久坐超过90分钟。
3、定期体检
40岁以上人群每年应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检查,筛查隐匿性心脏病。血脂异常者需检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肥胖人群应监测体脂率。有猝死家族史者建议进行基因检测。
4、避免过度劳累
连续工作超过12小时会使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增加心源性猝死风险。高强度工作期间每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保证每日7小时睡眠。长期熬夜人群可能出现QT间期延长,需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
5、学习急救技能
掌握心肺复苏术和AED使用方法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突发意识丧失时,立即进行胸外按压(100-120次/分钟),同时呼叫急救。公共场所应配备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用于过敏性休克急救。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冬季注意保暖,夏季及时补充电解质。有晕厥史者避免独自游泳或驾驶。建议家庭成员共同学习急救知识,社区定期开展急救培训。出现不明原因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时,须立即就医排查心源性风险。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