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发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多发性肠息肉可能由遗传因素、长期炎症刺激、不良饮食习惯、肠道菌群失衡、年龄增长等原因引起,可通过内镜下切除、药物治疗、饮食调整、定期复查、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可能导致多发性肠息肉,患者肠道内会出现数十至数百枚息肉,通常伴随腹泻或便血症状。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结合内镜下高频电凝切除术,必要时行全结肠切除术。直系亲属建议定期进行肠镜检查。
2、长期炎症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慢性炎症疾病易诱发炎性息肉,患者常见腹痛伴黏液脓血便。肠镜检查可见多发黏膜隆起,病理检查可明确性质。治疗基础疾病可使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柳氮磺吡啶栓剂等抗炎药物,严重时需用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控制免疫反应。
3、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高脂低纤维饮食可能促进息肉形成,这类息肉多为增生性。调整饮食结构需增加全谷物和西蓝花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同时要限制饮酒,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肠道负担。
4、肠道菌群失衡
肠道微生态紊乱可能导致黏膜异常增生,表现为多发小息肉。粪菌移植或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可帮助恢复菌群平衡。伴有腹胀症状时可配合马来酸曲美布汀片调节胃肠动力。
5、年龄增长
50岁以上人群肠息肉发生率显著上升,这与肠黏膜修复能力下降有关。建议该年龄段人群每3-5年进行肠镜筛查,发现息肉及时处理。对于较大广基息肉,可选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完整切除。
多发性肠息肉患者日常需保持规律作息,每日摄入30克以上膳食纤维,适量补充维生素D和钙剂。烹饪方式以蒸煮为主,避免油炸烧烤。术后患者应遵医嘱复查,监测息肉复发情况。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等症状时须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癌变病灶的早期发现。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