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性肠息肉是怎么回事
炎性肠息肉可能由肠道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衡、免疫功能异常、饮食结构不合理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内镜下切除、调整饮食结构、改善生活方式、定期复查等方式干预。
1、肠道慢性炎症刺激
长期存在的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等炎症性肠病,会导致肠黏膜反复损伤修复,形成炎性息肉。患者常伴有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可遵医嘱使用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吡啶肠溶片、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控制炎症,必要时行内镜下息肉电切术。
2、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等遗传性疾病患者更易出现多发性炎性息肉,与APC基因突变相关。这类患者需每1-2年进行肠镜监测,发现息肉及时处理,日常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食用。
3、肠道菌群失衡
长期使用抗生素或高脂饮食可能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诱发黏膜低度炎症。表现为排便习惯改变、腹胀等。可通过补充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菌群,同时增加酸奶、泡菜等发酵食品摄入。
4、免疫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反应异常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屏障受损,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可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遵医嘱使用脾氨肽口服冻干粉调节免疫,日常注意避免生冷刺激食物,保证优质蛋白摄入。
5、饮食结构不合理
长期缺乏膳食纤维、过量摄入腌制食品或酒精,会刺激肠黏膜增生。建议每日摄入300-500克蔬菜,优先选择西蓝花、胡萝卜等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限制每日酒精摄入不超过25克,烹调方式以蒸煮为主。
炎性肠息肉患者需建立规律饮食习惯,每日保证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或游泳,避免久坐。术后患者应定期复查肠镜,普通人群建议40岁后每5-10年进行肠癌筛查。出现持续腹痛、便血或体重下降等症状时需及时就医,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肠道损伤。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