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是什么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赘生物,属于非肿瘤性息肉,主要与慢性炎症刺激、遗传因素、年龄增长等有关。增生性息肉通常体积较小、生长缓慢,极少恶变,多数无明显症状,部分可能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或腹痛。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的形成与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密切相关,例如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患者反复发作的炎症反应可导致黏膜修复异常。遗传因素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基因突变可能增加患病概率。年龄增长伴随的细胞代谢功能减退也是常见诱因。这类息肉直径多小于5毫米,表面光滑,颜色与周围黏膜相近,组织学表现为腺体延长和分支增多。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通常通过肠镜检查发现,镜下表现为广基型小隆起,好发于直肠和乙状结肠。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间歇性便血,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排便习惯改变如腹泻与便秘交替相对少见。较大息肉可能引起腹部隐痛或里急后重感。诊断需依赖病理活检,需与腺瘤性息肉、炎性息肉进行鉴别。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的治疗以肠镜下切除为主,较小息肉可采用活检钳钳除或电凝切除,较大息肉需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术后需定期复查肠镜监测复发情况。日常应保持高纤维饮食,减少红肉及加工食品摄入,控制体重和戒烟限酒有助于预防复发。合并炎症性肠病者需积极控制原发病。
结肠增生性肠息肉患者术后应每3-5年复查肠镜,日常注意观察排便性状变化。增加全谷物、蔬菜水果摄入可促进肠道蠕动,限制辛辣刺激食物减少黏膜刺激。适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改善肠道血液循环。出现持续腹痛或便血需及时就诊,避免自行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加重肠黏膜损伤。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