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吃降压药的危害
长期服用降压药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肝肾功能异常、干咳等不良反应,但多数情况下规范用药可有效控制风险。降压药的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肝功能损害、血管性水肿、干咳、体位性低血压等。
1、低钾血症
利尿剂类降压药如氢氯噻嗪片可能导致钾离子过度排泄。长期用药可能伴随肌肉无力、心律失常等症状,需定期监测血钾水平。合并使用螺内酯片或遵医嘱补充氯化钾缓释片可预防该情况。
2、肝功能损害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控释片需经肝脏代谢,长期使用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出现食欲减退、皮肤黄染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肝功能。必要时可更换为经肾排泄的降压药如培哚普利叔丁胺片。
3、血管性水肿
普利类降压药如卡托普利片可能引发面部或喉部水肿等过敏反应。该情况与缓激肽蓄积有关,多发于用药初期。一旦发生需立即停用并更换为沙坦类降压药如缬沙坦胶囊。
4、干咳
约20%服用普利类药物的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干咳,与气道敏感性增高相关。症状明显者可遵医嘱换用氯沙坦钾片等替代药物,或联用右美沙芬片缓解症状。
5、体位性低血压
α受体阻滞剂如特拉唑嗪片可能引起站立时血压骤降。用药期间应避免突然起身,老年人更需警惕跌倒风险。建议晨起时先在床边坐立1-2分钟再缓慢站立。
长期服用降压药期间应保持每日定时监测血压,每3-6个月检查肝肾功能和电解质。饮食注意低盐高钾,适量食用香蕉、紫菜等富钾食物。避免同时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影响药效,出现明显不良反应时须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