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航空性中耳炎可通过调整吞咽动作、使用减充血剂、鼓膜穿刺、抗生素治疗、鼓室置管术等方式治疗。航空性中耳炎通常由气压急剧变化、咽鼓管功能障碍、继发细菌感染、鼻腔炎症、先天性咽鼓管发育异常等原因引起。
1、调整吞咽动作
通过频繁吞咽、咀嚼口香糖或打哈欠促进咽鼓管开放,平衡中耳内外压力。飞行中可提前练习瓦尔萨尔瓦动作,即捏鼻闭口鼓气,但需避免用力过猛。婴幼儿可喂食或使用奶瓶刺激吞咽反射。该方法适用于轻度气压损伤,无继发感染时能有效缓解耳闷胀感。
2、使用减充血剂
盐酸赛洛唑啉鼻喷雾剂或盐酸羟甲唑啉滴鼻液可收缩鼻腔黏膜血管,改善咽鼓管通气功能。飞行前30分钟使用能预防症状发作,但连续使用不超过3天。合并过敏性鼻炎者可联用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需注意高血压患者慎用减充血剂。
3、鼓膜穿刺
对严重鼓室积液导致听力下降者可在局麻下行鼓膜穿刺术,抽出积液缓解压力。操作需严格消毒避免感染风险,术后保持耳道干燥1周。该方法适用于保守治疗无效且出现传导性耳聋的情况,通常与咽鼓管吹张术联合进行。
4、抗生素治疗
继发急性细菌性中耳炎时需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呋辛酯片或克拉霉素分散片抗感染。伴剧烈耳痛者可短期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镇痛。用药前需明确无青霉素过敏史,疗程通常7-10天。化脓性中耳炎需配合硼酸酒精滴耳液局部消炎。
5、鼓室置管术
反复发作或慢性积液患者需在全麻下放置通气管,维持中耳通气6-12个月。手术适应症包括一年内发作3次以上或积液持续3个月未消。术后避免游泳及耳道进水,定期复查至通气管自然脱落。该方法能有效预防听力损伤等并发症。
飞行前应避免上呼吸道感染,有鼻炎病史者提前使用鼻喷激素。起飞降落时可佩戴压力调节耳塞,婴幼儿尽量在睡眠时飞行。治疗后仍有耳鸣或听力减退需复查声导抗测试,排除粘连性中耳炎。日常加强体质锻炼,感冒期间避免乘坐飞机,鼻腔分泌物过多时可生理盐水冲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