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高血压是如何进行分级的
孕妇高血压可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4类,分级依据包括血压值、靶器官损害及并发症严重程度。
妊娠期高血压指妊娠20周后首次出现血压升高,收缩压≥14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无蛋白尿或靶器官损害。这类孕妇需密切监测血压变化,通过低盐饮食、左侧卧位休息等方式控制血压,多数在分娩后12周内恢复正常。
子痫前期分为轻度和重度,轻度表现为血压≥140/90毫米汞柱伴尿蛋白≥0.3克/24小时,重度则出现血压≥160/110毫米汞柱或伴有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肾功能异常、肺水肿等症状。需住院治疗并考虑终止妊娠,常用药物包括拉贝洛尔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
慢性高血压合并妊娠指孕前或妊娠20周前已确诊高血压,妊娠期血压可能进一步升高但无蛋白尿等表现。这类孕妇需持续服用甲基多巴片等妊娠安全药物,避免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指慢性高血压孕妇新出现蛋白尿或原有蛋白尿加重,或出现血小板减少、肝功能异常等表现。属于高危妊娠,需立即住院治疗,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
孕妇高血压患者应每日定时测量血压并记录,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仰卧。饮食需控制钠盐摄入,每日不超过5克,增加富含钾的香蕉、菠菜等食物。适度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避免剧烈活动。定期产检监测尿蛋白、胎儿发育等指标,出现头痛、视物模糊、上腹痛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产后仍需继续监测血压至产后12周,哺乳期用药需严格遵医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