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切流阻偏低怎么回事
高切流阻偏低可能与血液黏度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血管内皮功能异常、贫血、低蛋白血症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头晕、乏力、皮肤黏膜苍白等症状。可通过血液流变学检查、血常规、生化检测等方式明确诊断。
血液黏度降低常见于大量饮水或输液后血液稀释,此时血浆比例增加导致血流阻力下降。长期营养不良或肝病患者的低蛋白血症也会减少血浆黏度。红细胞变形能力增强多见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疾病,异常形态的红细胞更易通过微循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时一氧化氮分泌增加,血管扩张导致外周阻力下降。贫血患者血红蛋白减少会降低血液携氧能力,同时血液黏稠度下降。低蛋白血症患者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水分向组织间隙转移造成血液浓缩不足。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患者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缺陷导致细胞形态异常。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可能由自身免疫、感染或药物等因素诱发。慢性肝病患者的白蛋白合成减少会影响血液流滞性。某些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会加速新陈代谢,降低血液黏度。罕见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可能导致血细胞质量异常。
发现高切流阻偏低时应完善血常规、网织红细胞计数、肝功能、甲状腺功能等检查,贫血患者可适量增加动物肝脏、瘦肉等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低蛋白血症患者需保证每日每公斤体重1.2-1.5克蛋白质摄入,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血管过度扩张,注意监测心率血压变化,若出现视物模糊或意识障碍需立即就医。建议保持规律作息,每日饮水控制在2000毫升左右,定期复查血液流变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