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道炎什么原因引起的
食道炎主要由胃酸反流、感染、药物刺激、物理损伤及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表现为胸骨后灼痛、吞咽困难等症状。
1、胃酸反流
胃食管反流是食道炎最常见原因,胃酸长期侵蚀食管黏膜导致炎症。可能与食管下括约肌松弛、腹压增高等因素有关,常伴随反酸、烧心。治疗需抑制胃酸分泌,可遵医嘱使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雷贝拉唑钠肠溶片等药物,配合抬高床头、避免饱餐等生活调整。
2、感染因素
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可引发感染性食道炎,多见于免疫力低下人群。症状包括吞咽疼痛、口腔白斑,需通过内镜活检确诊。抗真菌药如氟康唑胶囊或抗病毒药阿昔洛韦片可能被选用,同时需治疗基础免疫疾病。
3、药物损伤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多西环素片等药物可能直接刺激食管黏膜,尤其干吞药片时更易发生。表现为突发胸痛、吞咽梗阻,建议服药时保持直立并充分饮水,必要时更换药物剂型。
4、物理刺激
误吞腐蚀性物质、过热食物或放射性治疗会导致食管黏膜急性损伤。严重时可引发出血、穿孔,需立即禁食并就医,可能需静脉营养支持或食管扩张术干预。
5、免疫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与过敏或自身免疫反应相关,儿童多见。特征为食管环形皱襞和食物嵌顿,需通过过敏原检测确诊。治疗包括消除过敏原、使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局部抗炎。
食道炎患者应避免辛辣、酸性及高脂饮食,戒烟限酒,进食后保持直立姿势1-2小时。睡眠时抬高床头15-20厘米,控制体重以减少腹压。若症状持续或出现呕血、消瘦等警示表现,须及时进行胃镜检查。日常可少量多次进食软质食物,如燕麦粥、蒸蛋等,减少食管黏膜机械性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