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的三宗“最”
肝癌具有发病率高、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三大特点,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肝癌主要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硬化、黄曲霉毒素暴露等因素有关,早期症状隐匿,晚期可能出现肝区疼痛、消瘦、黄疸等表现。
1. 发病率高
肝癌在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中位居前列,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主要致病因素,长期饮酒、非酒精性脂肪肝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肝癌早期常无典型症状,定期体检对高危人群尤为重要,建议乙肝携带者每6个月进行血清甲胎蛋白检测和肝脏超声检查。
2. 恶性程度高
肝癌细胞生长迅速且易发生转移,确诊时多数患者已处于中晚期。肿瘤可能侵犯门静脉形成癌栓,或通过血液转移至肺、骨等器官。病理类型以肝细胞癌最常见,其恶性程度与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于疑似病例,增强CT或MRI检查可提高诊断准确性。
3. 预后差
肝癌患者5年生存率相对较低,与确诊时分期显著相关。早期肝癌可通过手术切除、射频消融等治疗获得较好效果,但晚期患者治疗选择有限。靶向药物如索拉非尼片、仑伐替尼胶囊可延长生存期,免疫治疗药物如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也为部分患者带来希望。终末期患者以减轻痛苦的姑息治疗为主。
预防肝癌需从控制基础肝病入手,乙肝患者应规范抗病毒治疗,健康人群建议接种乙肝疫苗。日常需避免食用霉变食物,限制酒精摄入,保持合理体重。出现不明原因乏力、食欲下降、右上腹隐痛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早期诊断和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肝癌高危人群应建立定期随访计划,由专科医生制定个体化监测方案。
相关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