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疾病介入治疗有哪些
瓣膜疾病介入治疗主要有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和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等方式。具体治疗方式需根据瓣膜病变类型、严重程度及患者身体状况综合评估。
1、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适用于严重主动脉瓣狭窄患者,通过股动脉或心尖途径植入人工瓣膜。该技术创伤小,恢复快,适合高龄或手术高风险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传导阻滞、瓣周漏等并发症,需密切监测。
2、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
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主要用于二尖瓣反流患者,通过夹合器修复瓣叶。该技术可改善反流程度,但需严格筛选病例。术后需定期复查超声心动图评估修复效果,部分患者可能需要二次干预。
3、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
经导管肺动脉瓣置换术适用于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或术后反流患者。该技术通过输送系统植入生物瓣膜,可显著改善血流动力学。术后需长期随访评估瓣膜功能,儿童患者可能需再次干预。
4、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
经导管三尖瓣修复术用于治疗三尖瓣反流,通过瓣环成形或瓣叶夹合技术。该技术尚处于发展阶段,适应症相对有限。术后可能出现残余反流,需结合药物治疗改善右心功能。
5、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
经皮球囊瓣膜成形术主要用于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狭窄患者。通过球囊扩张改善瓣膜开放面积,但可能发生再狭窄。术后需定期评估瓣膜功能,部分患者最终仍需瓣膜置换。
瓣膜疾病介入治疗后需定期随访心脏超声,监测瓣膜功能和心脏结构变化。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控制血压、血脂等心血管危险因素。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遵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出现胸闷、气促等症状及时就医,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及每年需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饮食宜清淡,限制钠盐摄入,保持适度活动量,戒烟限酒,维持理想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