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骨折是什么部位
脊柱骨折是指脊椎骨因外力或病理因素导致的骨结构连续性中断,常见部位包括颈椎、胸椎、腰椎及骶椎。
脊柱骨折可发生在脊椎的任何节段,其中颈椎骨折多由高处坠落或交通事故等剧烈外力引起,表现为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严重时可伴随四肢麻木或瘫痪。胸椎骨折常见于骨质疏松患者,轻微外力即可导致椎体压缩,症状包括背部持续性钝痛、身高变矮。腰椎骨折多与重物砸伤或跌倒相关,典型症状为腰部剧痛、无法直立行走,可能伴随下肢放射性疼痛。骶椎骨折相对少见,通常由骨盆受到直接撞击导致,表现为骶尾部疼痛、坐立困难。
部分脊柱骨折可能无明显外伤史,如病理性骨折多由肿瘤转移、骨髓炎等疾病导致骨质破坏,疼痛呈渐进性加重且夜间显著。骨质疏松性骨折好发于胸腰段,轻微咳嗽或弯腰即可诱发,易被误认为肌肉劳损。先天性脊柱发育异常者可能在青少年期出现应力性骨折,表现为运动后背部酸痛。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或绝经后女性属于脊柱骨折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骨密度筛查。
脊柱骨折后应严格卧床休息,使用硬板床并在医生指导下佩戴支具保护。急性期可局部冷敷缓解肿胀,72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饮食需增加富含钙质的牛奶、豆制品及维生素D含量高的海鱼、蛋黄,避免吸烟饮酒影响骨骼愈合。康复期在专业指导下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如五点支撑法、小燕飞动作,逐步恢复脊柱稳定性。若出现进行性加重的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或肢体无力,须立即就医排除脊髓压迫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