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什么
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规律服药、定期监测血压、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并发症风险、保持心理平衡。高血压是常见慢性病,需长期综合管理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1、规律服药
高血压患者需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物,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常用降压药包括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等,不同机制药物联用可增强疗效。漏服药物可能导致血压波动,增加靶器官损害风险。建议设置服药提醒,使用分装药盒辅助记忆。若出现干咳、水肿等药物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2、定期监测血压
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血压并记录,测量前静坐5分钟,避免运动、咖啡因或吸烟干扰。推荐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袖带需与心脏平齐。动态血压监测能更全面评估血压控制情况,诊室血压与家庭血压差值超过10mmHg时应及时复诊。血压长期超过140/90mmHg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
3、调整生活方式
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增加钾含量高的香蕉、菠菜等食物摄入。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4以下,腰围男性不超过90厘米、女性不超过85厘米。严格戒烟限酒,酒精每日摄入男性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保证7-8小时优质睡眠,避免熬夜。
4、控制并发症风险
每3-6个月检查血脂、血糖、肾功能等指标,合并糖尿病者血糖应控制在空腹7mmol/L以下。出现胸闷、视物模糊、下肢水肿等症状可能提示心脑肾靶器官损害,需立即就医。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4倍,规范治疗可使风险降低40%。冬季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诱发血压骤升。
5、保持心理平衡
长期精神紧张会激活交感神经导致血压升高,建议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练习缓解压力。焦虑抑郁情绪可能影响治疗依从性,必要时可寻求心理干预。参与病友互助小组有助于建立治疗信心,避免因疾病产生社交孤立感。家属应给予情感支持,共同营造低应激的家庭环境。
高血压患者需建立包含心血管科、营养科的多学科随访体系,每年至少进行1次颈动脉超声、心电图等靶器官评估。饮食推荐DASH模式,多摄入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和深海鱼类,限制红肉及加工食品。外出就餐时可要求菜品单独少盐,避免摄入隐形高盐食物如腌制品、酱料等。季节交替时加强血压监测,气温每降低1℃收缩压可能上升0.5-1mmHg。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鼻出血等异常症状应及时急诊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