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纵隔是什么
子宫纵隔是一种先天性子宫发育异常,指子宫腔内存在纵向的肌性或纤维性隔膜,将宫腔部分或完全分隔成两个腔室。根据隔膜长度可分为完全性纵隔和不完全性纵隔,可能影响生育功能或增加流产风险。
1、解剖特征
子宫纵隔的隔膜由肌纤维和结缔组织构成,下端多终止于宫颈内口上方。完全性纵隔从宫底延伸至宫颈内口,形成双宫腔;不完全性纵隔仅占据宫腔上部。该结构不影响子宫外观,需通过超声或宫腔镜确诊。
2、形成原因
胚胎期苗勒管融合后中隔吸收不全导致。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部分患者存在家族史。妊娠期母体接触致畸物质或代谢异常也可能干扰子宫发育过程,但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3、临床表现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表现为原发性不孕、复发性流产或胎位异常。月经周期通常正常,但可能出现经量增多。妊娠期发生胎盘早剥、早产的概率较正常子宫更高。
4、诊断方法
三维超声可显示纵隔形态,准确率达90%以上。磁共振成像能清晰分辨肌性与纤维性隔膜。宫腔镜检查是金标准,可直接观察纵隔长度、厚度及血管分布,同时评估输卵管开口位置。
5、治疗原则
无症状者无须治疗。有生育需求或反复流产者可行宫腔镜纵隔切除术,术后宫腔形态恢复率达80%-95%。手术时机建议选在月经干净后3-7天,术后需放置宫内节育器防止粘连,2-3个月后取出。
确诊子宫纵隔后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子宫扭转,妊娠期需加强产检监测胎儿发育。日常保持会阴清洁,预防上行感染。备孕前建议进行生育力评估,孕期出现腹痛或阴道流血需立即就医。术后3个月复查宫腔恢复情况,6个月后可尝试受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