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足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应怎么办
右足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可通过制动固定、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骨折通常由外伤、骨质疏松、重复应力、病理性骨折、运动损伤等原因引起。
1、制动固定
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使用支具或石膏固定患足4-6周。选择短腿石膏时需包裹踝关节,若肿胀明显可先采用夹板临时固定。固定期间避免负重,使用拐杖辅助行走。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痂形成情况,防止固定松动导致移位。
2、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时可遵医嘱使用洛索洛芬钠片、塞来昔布胶囊等非甾体抗炎药。骨质疏松患者需联合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进行抗骨质疏松治疗。中药方面可选用伤科接骨片促进愈合,但须注意药物禁忌证。
3、物理治疗
拆除固定后开始超声波治疗,每日1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水肿明显者采用气压治疗仪间歇加压,每次20分钟。后期可结合冷热交替敷缓解僵硬,温度控制在40℃以下避免烫伤。低频脉冲电刺激有助于恢复肌肉力量。
4、康复训练
固定解除后先进行踝泵运动,每日3组每组15次。2周后增加毛巾牵拉训练改善足底筋膜柔韧性。平衡训练使用波速球,从双足站立逐步过渡到单足站立。6周后引入抗阻弹力带训练,重点强化腓骨长短肌力量。
5、手术治疗
移位超过3毫米或关节面受累时需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年轻患者多采用空心螺钉固定,骨质疏松者可选锁定钢板。术后2天开始非负重踝关节活动,4周后部分负重。术后3个月取出内固定物前需确认骨折线完全消失。
康复期间建议保持每日500毫升牛奶或等效钙制品摄入,配合维生素D补充剂。选择前足减压鞋减少行走时患处压力,鞋跟高度不超过3厘米。睡眠时抬高患肢15厘米促进静脉回流。避免跳跃、奔跑等冲击性运动直至骨密度检测显示完全愈合。定期进行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监测骨质疏松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