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细菌感染的症状及原因
肠道细菌感染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可能由饮食不洁、免疫力低下、接触污染物等原因引起。肠道细菌感染主要有大肠埃希菌感染、沙门菌感染、志贺菌感染、弯曲菌感染、霍乱弧菌感染等类型。
1、大肠埃希菌感染
大肠埃希菌感染可能与食用未煮熟的肉类或受污染的生鲜食品有关,通常表现为水样便或血便,伴随腹部绞痛。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蒙脱石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药物。日常应注意生熟食分开处理,避免饮用未经消毒的乳制品。
2、沙门菌感染
沙门菌感染多因接触禽类或食用未煮熟的鸡蛋导致,常见症状为持续高热和黏液脓血便。可遵医嘱使用阿奇霉素分散片、诺氟沙星胶囊、口服补液盐散等药物。家长需注意儿童玩具和餐具的定期消毒,避免接触爬行动物。
3、志贺菌感染
志贺菌感染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典型症状为里急后重和频繁排少量血便。治疗需使用盐酸环丙沙星片、颠茄磺苄啶片、葡萄糖电解质泡腾片等药物。集体生活场所应加强厕所清洁,患者须隔离至症状消失。
4、弯曲菌感染
弯曲菌感染常见于饮用未灭菌的牛奶或接触家畜,特征为腹泻前出现头痛和肌肉酸痛。可遵医嘱使用克拉霉素缓释片、洛哌丁胺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处理生肉后需彻底洗手,避免交叉污染。
5、霍乱弧菌感染
霍乱弧菌感染因摄入污染水源或海鲜引起,表现为大量米泔水样便和快速脱水。需紧急就医使用多西环素肠溶胶囊、碳酸氢钠注射液、口服补液盐等治疗。疫区居民应接种疫苗,旅行者避免食用生冷海鲜。
预防肠道细菌感染需注意饮食卫生,食物充分加热至中心温度超过70摄氏度,处理食材前后用肥皂洗手。出现持续48小时以上的腹泻、血便或脱水症状时须及时就医。恢复期宜选择低渣饮食如米粥、馒头,适量补充含钾丰富的香蕉和土豆。婴幼儿及老年人出现感染症状时家长需密切监测尿量和精神状态,避免发生电解质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