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疮是怎么引起的
毒疮通常由细菌感染、皮肤损伤、免疫力低下、接触污染物或慢性疾病等因素引起,主要表现为红肿、疼痛、化脓等症状。可通过局部消毒、抗生素治疗、手术引流等方式处理。
1、细菌感染
金黄色葡萄球菌或链球菌等病原体侵入皮肤破损处是毒疮最常见的原因。感染后局部会出现明显红肿热痛,伴随黄色脓液渗出。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等外用抗生素,严重时需口服头孢克洛胶囊或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2、皮肤损伤
蚊虫叮咬、擦伤、烧伤等皮肤屏障破坏后未及时消毒,易导致细菌定植形成毒疮。伤口初期表现为局部发硬、压痛,逐渐发展为波动性脓肿。建议用碘伏消毒后包扎,已化脓者需切开引流。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更易反复发生毒疮。这类患者病灶往往范围较大,愈合缓慢,可能伴随发热等全身症状。除抗感染治疗外,需积极控制血糖或调整免疫方案。
4、接触污染物
接触污水、腐烂物质或他人脓液后未彻底清洁皮肤,可能引发多发性毒疮。好发于四肢暴露部位,常呈簇状分布。需用氯己定溶液冲洗,配合利福平胶囊等广谱抗生素。
5、慢性疾病
静脉曲张、湿疹等慢性皮肤病变会导致局部循环障碍,继发顽固性毒疮。表现为反复溃破流脓,周围皮肤色素沉着。除抗感染外,需治疗原发病,如穿戴弹力袜改善静脉回流。
预防毒疮需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破损,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检查足部。出现红肿硬结时可用热敷促进局限化,已形成脓肿则禁止挤压,及时就医进行规范处理。日常注意补充维生素A、C增强皮肤抵抗力,接触污染物后立即用肥皂水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