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泻的发病机制有哪些.
腹泻的发病机制主要有肠道分泌异常、渗透压失衡、肠道动力紊乱、炎症反应和吸收功能障碍等。
1、肠道分泌异常
肠道分泌异常是指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分泌液体和电解质,导致粪便含水量增加。常见于细菌毒素刺激或某些内分泌肿瘤,如血管活性肠肽瘤。这类腹泻通常表现为大量水样便,粪便渗透压与血浆相近。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抑制分泌,或奥曲肽注射液控制激素分泌。
2、渗透压失衡
渗透性腹泻由肠腔内存在不可吸收的溶质导致,如乳糖不耐受患者未消化的乳糖,或滥用渗透性泻药如聚乙二醇4000散。粪便渗透压差增大,停止摄入相关物质后腹泻可缓解。治疗需避免诱发食物,严重时可使用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
3、肠道动力紊乱
肠蠕动亢进会缩短肠道传输时间,减少水分吸收,见于肠易激综合征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粪便常呈糊状伴排便急迫感。可用洛哌丁胺胶囊减缓蠕动,但需排除感染性腹泻后方可使用。
4、炎症反应
炎症性肠病或感染性肠炎时,炎性介质破坏肠黏膜屏障,导致渗出性腹泻。粪便可见脓血,伴腹痛发热。需用美沙拉嗪肠溶片控制炎症,细菌感染时加用诺氟沙星胶囊抗感染。
5、吸收功能障碍
小肠切除或慢性胰腺炎会导致消化酶不足,未吸收的营养物质在结肠发酵产生渗透效应。粪便含未消化食物残渣,伴脂肪泻。需补充胰酶肠溶胶囊,并采用低脂饮食。
腹泻患者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口服补液盐Ⅲ预防脱水。饮食选择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馒头,避免高脂高纤维饮食。若腹泻持续超过2天或出现血便、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粪便常规和血生化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慢性腹泻患者建议记录饮食日记,帮助识别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