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起搏器的副作用是什么
心脏起搏器植入后可能出现电极移位、感染、血栓形成、心律失常加重、设备故障等副作用。心脏起搏器主要用于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通过电脉冲刺激维持正常心率,但植入过程及长期使用可能伴随相关风险。
1、电极移位
电极移位是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植入后1-2周内。电极导管可能因体位变动或固定不牢发生微移位,导致起搏阈值升高或感知功能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心悸、头晕等不适,需通过X线或程控仪检测确认位置,必要时手术调整。术后避免剧烈活动可降低发生概率。
2、局部感染
手术切口或脉冲发生器囊袋可能发生葡萄球菌等病原体感染,表现为红肿热痛、渗液或发热。糖尿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风险较高。轻度感染可通过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控制,严重感染需取出装置并彻底清创。术前规范消毒、术后保持伤口干燥有助于预防。
3、静脉血栓
电极导管长期留置可能刺激锁骨下静脉或上腔静脉内皮,引发血栓形成。患者可能出现上肢肿胀、颈静脉怒张,罕见情况下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阿司匹林肠溶片等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预防,确诊后需用利伐沙班片抗凝治疗。术后早期肢体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
4、心律失常
起搏器可能诱发室性早搏或快速性心律失常,尤其见于心肌病患者。电极刺激可能改变心脏电传导,程序设置不当也会导致竞争心律。需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评估,调整起搏参数或联用盐酸胺碘酮片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5、设备故障
电池耗竭、导线断裂或电磁干扰可能导致起搏失灵。患者突发晕厥或心率回归基础缓慢心律时需紧急排查。定期程控随访可提前预警电池容量不足,避免接触强磁场环境。故障确认后需手术更换发生器或修复导线。
植入心脏起搏器后应定期进行程控随访,监测起搏比例、电池状态及导线功能。日常生活中需避免接触微波炉、磁共振设备等强电磁场,术侧上肢避免提重物或过度外展。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持续心悸或伤口渗液时需及时就诊。保持低盐饮食和适度有氧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整体状态,但运动强度需经心内科医生评估。